-
第八讲 40.学佛的目的与任务[2021-12-06]
学佛目的与任务
无论做什么事,都有一个目的。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,不但浪费时间,徒耗精力,而且结局也决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,甚至或会留下许多懊悔,造成自己一生的遗憾和不幸...
-
第八讲 41.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[2021-12-06]
佛教是佛陀至善圆满的教育
·四十一·
一、佛教是什么
佛教究竟是什么呢?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。“佛教”是佛陀的教育,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。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...
-
第九讲 42.法相名词及佛教常识[2021-12-06]
法相名词及佛教常识
·四十二·
一、法相名词
1.佛陀耶:简称佛陀或佛,义为觉者,即自觉,觉他,觉行圆满。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。...
-
第八讲 39.佛教服务的人生观[2021-12-06]
佛教服务的人生观
佛说:做人必须“知恩报恩”。凡是对我们有恩惠的,都要念念不忘,尽力设法报答他。忘恩负义,是佛所严斥的。
谁对我们有恩呢?佛说有四恩:...
-
第八讲 38.教团生活的准则[2021-12-06]
·三十八·
佛教徒虽有七众弟子的分别,但在团体生活的原则上,是有一个共同的标准,这个标准叫做“六和敬”。就是六种规则,能使大家过的生活是清一色的,互相敬重,和谐合聚,清净快...
-
第七讲 37.佛教徒的类型[2021-12-06]
本集第三十七章至第四十一章是讲述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,是觉悟的人生
佛教是一切人类的宗教,不分种族、阶级,都能获得佛法的利益,但因人类的个性与志趣各各不同,释尊为了契合...
-
第七讲 36.佛门分宗的理由[2021-12-06]
·三十六·
佛门分宗的理由
佛法广大精微,包罗万象,所有入世出世一切诸法,皆在其范围之内。扬眉瞬目,担水劈柴,是极寻常的世法,然而若欲研究:何以有眉目水柴?何以会扬瞬担劈?则...
-
第七讲 35.佛法传入中国[2021-12-06]
·三十五·
佛法传入中国
佛法传入中国,据史书所载,系始自后汉,其实后汉以前,中国已有佛法。列子曾引述孔子语:“丘闻西方有圣人焉,不治而不乱,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,荡荡乎...
-
第七讲 34.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[2021-12-06]
·三十四·
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
佛灭度后,印度的佛法,可以分三期来观察,每一期为时约五百年,过此一千五百年后,佛教在印度也就衰微了。第一期 小行大隐时期
释尊一生,说法四十五...
-
第七讲 33.佛经的四次结集[2021-12-06]
佛经的四次结集
·三十三·
本集第三十三章至第三十六章是说明佛法的演化及传入中国的因缘
佛灭后,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,渗入佛法故,为恐三藏教义,日久散失故,乃有结集之举。其仪...
-
第六讲 32.佛教基本教理[2021-12-06]
·三十二·
佛教基本教理
一、三法印
佛教中心教理,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。佛为钝根的小乘人,多说三法印,为利根的大乘人,多说一实相印,三法印与一实相印,乃是因机宜的不同,故作...
-
第六讲 31.四摄法与四宏誓愿[2021-12-06]
·三十一·
四摄法与四宏誓愿
梵语菩萨,华言“觉有情”,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,因他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:上求佛道是自利,下化众生属利他,须修习四摄的法门及具四宏誓愿,...
-
第六讲 30.四无量心[2021-12-06]
·三十·
四无量心
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:就是慈、悲、喜、舍四种无量心。怎样叫做无量呢?无量是没有边际,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。当修习这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的时候,对每一个人,甚...
-
第六讲 29.菩萨乘及六度[2021-12-06]
·二十九·
“菩萨”,印度话原称菩提萨(BODHISATTA),菩提是觉义,萨质怯星椋即众生;简译觉有情,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。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,而且要令一切众生,都同...
-
第五讲 28.缘觉乘和十二因缘[2021-12-06]
缘觉乘和十二因缘
声闻和缘觉二小乘,常被称为二乘。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,而缘觉乘,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,这是二乘的不同处。
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。这十二缘起是说...